五年來,普陀區司法局緊緊圍繞法治中國建設目標,立足海島社區矯正工作實際,以“三個融入”為路徑,著力構建“監管有力、協同有序、幫扶有效”的社區矯正新格局,推動社區矯正從“管得住”向“矯得好”質效躍升。
一、融入智慧監管,筑牢安全穩定“防火墻”
出臺《普陀區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業務考核實施細則》,實行社工責任“包干制”,以點帶面實現社工精準化幫扶,每名社工對包干的社區矯正對象知曉率100%。2024年成功舉辦全省社區矯正業務技能比武活動現場會,并入選年度全省社區矯正十大亮點工作,實現全區社區矯正業務水平提質增效。
結合數字化手段賦能全流程監管,依托省、市兩級社區矯正數字化平臺,打通公安、衛健等部門數據壁壘,實現重點信息實時共享、動態研判,構建“智慧矯正”監管體系。針對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特殊群體,出臺《普陀區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伏季監管辦法》,建立風險分類動態檔案,區分高、中、低三類風險等級,實施差異化監管。聯合海洋漁業、海警等部門開展伏休政策宣講20余場次,推送違法捕撈典型案例視頻,強化法治警示。5年來,累計審批涉海涉漁社區矯正對象海上作業200余人次,實現海上生產“零事故”。涉海涉漁社區矯正聯合管控工作在央視《今日說法》專題報道,成為全國涉海涉漁監管標桿。
二、融入多元協同,繪就共建共治“同心圓”
強化部門聯動,與省南湖監獄、寧波望春監獄、普陀看守所簽訂監地協作協議,已打造社區矯正警示教育基地3個。同步建立監所干警與社區矯正社工的“雙向跟班學習”機制,選派5名社區矯正業務骨干到監所進行沉浸式跟崗實訓,通過參與監所日常管理、教育矯治等環節,系統提升執法規范化與風險防控能力;邀請監所干警開展專題授課,優化重點管理對象幫扶方案,夯實監管力量。
強化社會參與,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2家專業第三方機構,開展“矯‘心’塑行·逐光同行”“沈心同行·共創未來”等心理輔導和法治教育活動,5年來,累計惠及社區矯正對象超萬人次。與開放大學普陀學院合作設立學歷提升教學點,推動66名社區矯正對象參與“雙提升”培訓,增強就業競爭力,共計56人獲得學歷、技能證書。
三、融入暖心幫扶,鋪就回歸社會“新生路”
堅持“矯正為本、幫扶為重”理念,以“黃絲帶”行動為載體,聯合民盟、婦聯、關工委等部門力量,組織開展物資捐贈、應急救護培訓、創業就業指導等活動,切實幫助社區矯正對象解決實際困難。設立“漁港燈塔”心理輔導室,構建“評估—干預—跟蹤”心理服務體系,組織主題團體輔導,采用情景模擬等方式重建社會支持系統,5年來,已累計改善200余名社區矯正對象心理健康水平。
創新“公益反哺”機制,通過參加公益活動提升社區矯正對象社會責任感與融入感,實現從被動管理到主動貢獻的積極轉變。5年來,已協同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共同組織矯正對象開展助農采茶、交通勸導、編織漁網、無償獻血等公益活動100余場次,累計參與3000余人次。